长胖20斤后,这个癌症找上了她
2021-11-04 14:10:35
一到冬天,不少姐妹都进入了“囤肉”模式,奶茶、火锅,不仅什么热量高就吃什么,每日的晨跑也因为气温下降坚持不下去了。本以为这些肉肉在夏天来之前减掉就好,但有人却因为长胖癌症找上门了......
随着居民生活结构的改变,饮食类型的转化,中国人群的肥胖问题日益凸显。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最新数据,我国已有超1/2的成年人超重或肥胖,≥18岁超重率为34.3%,肥胖率为16.4%。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肥胖与多种肿瘤的发生息息相关。近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逐渐上升,肥胖是公认的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据研究显示,肥胖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2.65倍,重度肥胖者达4.66倍,肥胖引起的女性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2021年8月《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超重或肥胖人群体重管理流程的专家共识(2021年)》对超重及肥胖进行了详细说明:根据身体质量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判定:24.0kg/m2≤BMI<28.0kg/m2为超重,BMI≥28.0kg/m2为肥胖。当然除了这个最常用的指标,腰围、体脂率等也可用于评估肥胖。
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被称为子宫内膜癌三联征。目前认为肥胖导致子宫内膜癌可能与脂肪过多增加了雌激素的储存,性激素结合球蛋白降低减慢了雌激素代谢等有关。从多方面入手控制肥胖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内膜癌的发生风险。运动:久坐是目前唯一确定可降低绝对活动能量消耗的因素,易导致肥胖。女性在非经期选择游泳、跑步等,呼吸频率达40-50次/分、最大运动心率(170-当前年龄)次/分;经期可选择慢跑、快走等,均每天持续60分钟。当然,肥胖患者在运动时需要克服更大的工作负荷,会增加全身诸多系统的负担,尤以心血管系统影响显著,因此,必要时运动总量和持续时间建议专业评估后精准实施。
饮食:能量过度摄入是导致肥胖的根本原因。禁食过于极端,绝大部分人不能接受;饮食结构的调整更适合大众,含糖饮料、高脂、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均可导致肥胖,而保持食物能量恒定的情况下外加膳食纤维素更适合减肥。《2015年美国膳食指南》推荐高质量地中海饮食可预防肥胖。减肥手术:对于重度肥胖的患者,可以考虑通过减肥手术达到减肥的目的。治疗多囊卵巢(PCOS)和二甲双胍的应用:PCOS易合并肥胖,长期的无排卵导致子宫内膜受单纯雌激素刺激,胰岛素抵抗等也增加了内膜癌的发生风险。“神药”二甲双胍已用于PCOS的治疗中,它作为胰岛素的增敏剂,可改善PCOS的胰岛素抵抗。而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二甲双胍还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使用二甲双胍似乎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总生存期的改善和癌症复发风险的降低有关。即使是应用高效孕激素治疗的早期内膜癌患者,同时应用二甲双胍可增加内膜癌细胞对孕激素的敏感性。
目前认为手术仍为首选的治疗方法,规范术式是子宫及双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手术淋巴结分期,对于卵巢的去留,中国相关指南建议除外特殊情况,年龄≤40岁可保留卵巢,酌情可放宽至45岁。建议使用微创手术。对于低风险患者,不推荐辅助治疗,对于中-高风险者,根据患者年龄、肿瘤分子分型等决定是否推荐辅助治疗。除了肿瘤,肥胖引起的心脑血管、内分泌问题在无形中影响着居民健康。人们习惯性认为肥胖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学问题,其实肥胖所引起的医疗、社会负担问题,以及因此产生的心理问题更应引起重视。体重的长期科学管理任重道远,规范实施各项共识规定更是重中之重,社会宣教和信息化智能管理相结合,可以加强与患者的互动,提高患者依从性,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