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常见药别再随便用了,每年致死20万人!
2021-06-30 09:59:09
衰老、熬夜、饮食不节、不爱运动、压力过大……这些“危险因子”正在把很多人推向疾病的边缘,用药也成了在所难免的事,有些老年人每天吃的药甚至有“一小把”。但你真的了解如何用药吗?
药物用不对,反而易伤身!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用药不当而致死的至少有20万人。对于多种慢病缠身的中老年人来说,服错药、用错药的人更是比比皆是,大大增加不良后果的风险。
Vol.1
6个用药知识要记牢
①担心副作用,不愿意吃药
面对疾病,有的人非常不愿意吃药,担心有副作用。但是,不吃药的后果可能会很严重!
比如他汀类药物:可能伤肝、伤肌肉、升高血糖、诱发骨质疏松等,但有降脂、抗炎、稳定斑块的作用,盲目停药减药,心梗脑梗的风险可能大大增加。
再比如高血压药:高血压没症状≠安全,如果盲目停药,高血压会持续伤害心脏、血管、肾脏等多个组织器官,埋下健康隐患。
总而言之,当用药效益>风险时,药物该吃还是得吃。但如果出现较为严重的副作用,应及时与医生沟通,看是否需要调整剂量或更换药物种类。
小贴士
有的药物不良反应可能写了一长串,让人看了就觉得这药不安全、不能吃。但事实上,列举出来的不良反应越多,可能说明对这种药的研究越透彻,越有助于人们规避风险。反而是部分不良反应尚不明确的药,其风险可能更大。
②为何不能用茶水送服药物?
一般情况下,医生嘱咐患者不要用茶水送服药物。这主要是考虑到茶水中含有茶多酚、鞣质、咖啡因、可可碱、茶碱等成分,容易与药物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影响药物疗效。下列几类药品不要用茶水送服。
● 可与茶水中鞣质相互作用的:
含金属离子的药物:可与鞣质作用生成沉淀,影响药物的吸收,从而降低疗效。如硫酸亚铁片、富马酸亚铁颗粒、枸橼酸铁铵散剂、葡萄糖酸钙颗粒、乳酸钙颗粒等。
酶类制剂:酶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可与鞣质结合生成鞣酸蛋白,从而使酶失去活性,影响药物疗效。如胃蛋白酶颗粒、胰酶肠溶片、多酶片等。
强心苷类药物:可与鞣质结合生成不溶性沉淀物,影响药物疗效。如洋地黄毒苷片、地高辛片等。
含碳酸氢钠的药物:可与鞣酸结合,引起分解反应而使其失效。如碳酸氢钠片、大黄碳酸氢钠片等。
生物碱类药物:可与鞣质结合生成难溶的有机碱沉淀,从而影响这些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如含有小檗碱、麻黄碱、莨菪碱等生物碱类成分的药物。补益类中药大多含有生物碱,也不应该用茶水送服。
抗菌药物:鞣质可使抗菌药物失去抗菌活性。如罗红霉素分散片、阿奇霉素片等。
● 可与茶水中咖啡因、可可碱等成分相互作用的
双嘧达莫:双嘧达莫能增加心肌中的环磷腺苷,但茶叶中的咖啡因有抗腺苷的作用,从而降低双嘧达莫的疗效。
镇静、安神、催眠药:因茶叶中的咖啡因、可可碱、茶碱等具有兴奋神经中枢、强心和利尿的作用,可降低地西泮片、艾司唑仑片等药物的镇静作用,故此类药物不能用茶水送服。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茶叶中的咖啡因为中枢兴奋药,患者服用呋喃唑酮片、帕吉林片、硫酸苯乙肼等药物时,饮茶可导致高血压危象和脑出血。
所以,服药前请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并遵守医嘱服药。建议用白开水送服药物,以免影响疗效。
③掰开服用见效快?
有些人觉得把药片掰开或嚼碎,既方便吞咽,见效还快。其实,很多药不能掰开吃!
● 缓释片、控释片:其结构特殊,可在人体内逐渐缓慢释放,起到长效作用。当破坏药片结构后,药物会迅速大量释放,可造成短时间内血药浓度过高,可能引发药物中毒。
● 肠溶片:掰开会破坏外层的肠溶衣,导致药物在胃内溶解、吸收,会给胃部造成较大的刺激,产生不良反应,甚至可能带来严重的副作用。
● 胶囊类:胶囊中的药物多对胃黏膜和食道有刺激,拆开服用易损伤消化道;也有的胶囊药易被胃液等分解破坏,如果拆开外皮,易降低药效。
④“一日三次”就是跟着三餐服用?
很多人都认为医嘱中的“一日三次”就是跟着三餐服用。其实一般情况下,一日三次≈每8小时1次,而不是单纯地什么时候吃饭就什么时候吃药。
当然也有特殊情况,比如口服降糖药,一日三次往往跟随三餐服用,像磺酰脲类降糖药应在三餐前半小时服用;阿卡波糖应在餐前吞服或与前几口食物一起嚼服。具体需遵医嘱。
⑤某次忘记吃药了,要不要补?
老年人记性不好,忘记吃药是常有的事。如果某次忘记吃了,到底要不要补?
忘记服药后能不能补服,是否立即补服,补服多少等。关于上述问题,不能一概而论。
通常情况下,漏服发生在距离下次服药时间较远时,即刻按量补服,下次服药仍可按原间隔时间;如漏服时间距下次服药时间很近,则不补服,下次按原定时间服药。不建议漏服药物后,加大剂量服药,以免发生中毒。
对于一些特殊药物,如降压药、抗精神病药、免疫抑制剂等,是否需要补服则应遵医嘱。
“防患于未然”强于“亡羊补牢”。增强依从性,养成良好的服药习惯,尽量避免忘记吃药,才能更好地保证药物的疗效。当然,也建议大家定个闹钟,及时吃药。
⑥放冰箱里冷藏的药能保存多久?
按照2020版《中国药典》的要求,“冰箱冷藏”温度应在2℃~10℃。
外用药品,如滴眼液、滴鼻液、滴耳液、搽剂、洗剂等,使用后应拧紧瓶盖,放置于冰箱中冷藏。胰岛素;栓剂;混悬剂;新鲜类中药,如鲜石斛等都应放入冰箱冷藏。
药物放入冰箱中也并非“万事大吉”,仍要注意其保存期限:
● 没开封的药物,按说明书所注明的有效期内使用。
● 药物一旦开启,应在1个月内使用。
● 雾化用的2毫升布地奈德吸入混悬液,10毫升的生理盐水,一次用不完需要放进冰箱里冷藏保存,并且在24小时后丢弃。
● 口服液体制剂的稳定性稍差,比如儿童退烧常用的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除说明书有明确的开封后保存时间外,一般建议开封后保存3个月。
通常情况下,漏服发生在距离下次服药时间较远时,即刻按量补服,下次服药仍可按原间隔时间;如漏服时间距下次服药时间很近,则不补服,下次按原定时间服药。不建议漏服药物后,加大剂量服药,以免发生中毒。
对于一些特殊药物,如降压药、抗精神病药、免疫抑制剂等,是否需要补服则应遵医嘱。
“防患于未然”强于“亡羊补牢”。增强依从性,养成良好的服药习惯,尽量避免忘记吃药,才能更好地保证药物的疗效。当然,也建议大家定个闹钟,及时吃药。
Vol.2
用错“三素二汤”
可能更伤身
生活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凭自己的经验用药,维生素、抗生素,感觉什么好就用什么,殊不知这很可能对身体造成更大的危害。
①维生素用处大,但不是越多越好
维生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但不是越多越好,盲目过多补充,反而可能危害健康,尤其是长期补充单一的维生素。
以维生素C为例,它能抗氧化、辅助合成胶原蛋白、促进铁的吸收……用处非常多。
但如果过量补充,不仅会打破与其他营养素之间的平衡,诱发高铁红细胞贫血等疾病,还容易加重机体负担,引起胃肠道不适、增加泌尿系结石风险、导致叶酸缺乏等。
日常适当多吃新鲜蔬果即可。
②抗生素≠消炎药,滥用危害大
一有“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很多人就开始吃阿莫西林等抗生素了,但抗生素≠消炎药,它只对一些由细菌引发的炎症有效,对病毒、真菌、过敏、外伤等引发的炎症几乎没用。
滥用抗生素反而可造成细菌耐药,培养出超级细菌,让以后无药可用;而且还会杀灭肠道中的益生菌,危害肠道健康、降低机体免疫力。
小贴士
药名中若有“西林”、“沙星”、“霉素”、“头孢”、“环素”、“培南”、“磺胺”等字样,基本就是抗生素,比如阿莫西林、红霉素、多西环素,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
③激素用错是“魔鬼”,使用需遵医嘱
激素类药物一般是指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其具有抗炎、抗毒、抗休克的功效,临床上常用来治疗慢性持续哮喘、皮炎、关节炎等疾病,像很多人常用的某皮炎平就是激素药。
如果长期使用激素或滥用激素,不仅易形成依赖,还会造成大量免疫细胞阵亡,降低免疫力;还可造成骨骼、肌肉受损,蛋白质和脂肪被过度消耗,神经系统异常,消化道出血等问题,严重危害健康。
小贴士
大多数激素类药物都以“松”字结尾,如强的松、地塞米松、氟轻松等,说明书上也通常会标明这是“类固醇皮质激素”。使用时,一定要谨遵医嘱。
④输液相当于“小手术”,不能随便用
有些人生病后就会到医院要求输液,觉得好得更快。但输液相当于一个“小手术”,需要刺破血管把药输进去。在这个过程中,存在多种健康威胁:
● 堵塞微小血管:输入血液的药物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微粒,如果它们堵塞在微小血管中,可能聚集引起栓塞。
● 热原反应、过敏反应:输液因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副作用更多、更明显,甚至在药品不良反应中58.7%都与它有关,包括高热、寒战、红疹、瘙痒、肿胀等,严重者还可能导致休克甚至死亡。
● 局部静脉炎:长时间输液可引起局部静脉炎,导致局部组织红、肿、热、痛,甚至伴有畏寒、发热等。
专家建议,不管是什么病,都应秉持“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静滴”的原则。
⑤用藿香正气水解暑需对症
夏季高温,天气闷热,中暑也非常常见,但大多数人都只知道“中暑喝藿香正气水”,但其实也并非完全适用。
藿香正气水虽能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但只适用于阴暑,常表现为恶心、呕吐、头晕脑胀、食欲变差等;而对于表现为高烧不退、喉咙痛、咳黄痰等的阳暑,则只会火上浇油,更适合用十滴水、人丹、风油精等。
更何况,藿香正气水的酒精含量高达40~50%,有很多服用禁忌,比如: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孕妇及婴幼儿不建议服用;不能与抗生素药物同服;服用后不能马上开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