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资讯

患者沟通,医生最怕这六种方式

2022-03-14 13:18:19

每一位患者去医院就诊,都希望得到“精准治疗”的效果。可是当我们在医院就诊时,是否想过,专家医生每天面对超负荷的工作强度下,我们如何用最简洁、最扼要的方式,让就诊医生对自己的病情、病史有一个全面完整的了解呢


医患沟通是医生工作很大一部分,然而现实中,医生经常会遇到很多低效甚至无效的沟通方式,不仅会增加沟通成本、延长沟通时间,还会造成医患摩擦,甚至延误病情。



01

废话交流


这种患者深谙废话文学,通过以核心为“说了半天其实等于没说”的无效沟通,在无意中造成让医生少则内伤多则生气的结果,可谓是一句话就让对方气个半死的操作。




02

漫不经心


这类患者沟通根本不把医生的话放在心上,常常是医生不问就不说,或者问的时候想都不想都顺口一答,医生往深处问或者觉得不对劲继续追问时,之前没有说的相关病情病史就“突然想起了”。怎么说呢,确实也是考验医生的专业能力的一个方法。




03

过度解读


有的患者对医生的回答和解释,喜欢做阅读理解,即挑出部分自己认为的重点和关键词,对其放大和过分解读,最后的结果往往是风马牛不相及,甚至是相反的理解。最常被患者和家属们关注的词汇有“副作用”、“风险”、“可能”、“小心”等。



04

既要又要


有些患者常常把两个看似完全的矛盾的想法,放在同一个需求上,最后给出“这个不行那个不可以”的想法,让医生陷入束手无策的两难境地。




05

冷酷拒绝


有些病患家属说话武断,态度强硬,对于医生给出的治疗意见和方案常常一口回绝,根本不给他说下去的机会,这类患者会觉得只要不符合自己想法,大不了换个医院就行,属于很难沟通的一类。




06

过分焦虑


一般指带孩子看病的家长,她们对于孩子生病很容易紧张、焦虑甚至会胡思乱想,这是人之常情,但其实这种情绪对孩子病情恢复没有用,过度焦虑甚至会在无意中传染给小孩,加重孩对治疗的抗拒心理,作为患者家属还是要尽量调整好心态。


以上就是一些医生沟通中很心累无力的例子,很多人一直再说医生沟通态度不好,但其实很多患者和家属的沟通方式也存在无效、武断等问题。



*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个人医学档案】是苏和医学为每一位会员建立的专属【动态、完善、终身】档案


档案中记录了”基本信息、个人疾病史、家族疾病史、药物过敏史、个人手术史、常用药记录、检查异常记录“为每位会员提供了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保障。


就诊治疗时携带【个人医学档案】,能够向医生提供最全面、最完整的个人健康信息,以达到【精准医疗】的目的。


有了【个人医学档案】一定能开展良好、高效的医患沟通。避免延误治疗、过度医疗等问题,为患者【精准医疗】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