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院士从跌倒到去世仅2个多月!为什么它是老年人的"头号杀手"?
2021-05-24 13:59:56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
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
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消息之突然,一时间令许多人难以接受:身子
骨一向硬朗的袁隆平院士,为什么会突然住
院、病重过世?
袁老弟弟的一段话传递给我们太多信息,深深的触碰到我。他说:“老年人害怕摔跤,受到损伤之后用药起了反作用,对身体伤害比较大”。
跌倒、用药后的反作用,今天重点给大家科普
一下。
摔一跤,引发人生最后一次骨折
在我国,跌倒是65岁以上老年人伤害死亡的首
位原因。
在我国65岁以上老人中,平均每10人就有3~4
人发生过跌倒。
摔倒最大的影响是引发骨折,主要部位为髋关
节、脊椎骨、手腕部等处。
其中髋关节骨折最为严重,也被称为“人生最后
一次骨折”,其死亡率高达20%~30%,且致残
率高,42%患者不能恢复伤前活动力,35%不
能独立行走。
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它又被称为“老年人的临终
骨折”,那它到底是什么呢?
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它又被称为“老年人的临终
骨折”,那它到底是什么呢?
髋部骨折易发位点
被骨科医生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的部位是
髋部和髋部近端,老年人的这个部位一旦骨
折,一年后的生存率只有50%左右。也就是
说,髋部和髋部近端骨折一年后,约一半的老
年人会永远离开我们。
这段时间,,各大医院迎来一波摔伤患者潮,
其中不乏“人生最后一次骨折”的患者。
骨科医生说,天气凉时,血管收缩,肌肉、关
节变僵硬,人对外界突发意外的反应能力变
差。另外,人们多戴帽子,帽子会阻挡视线,
使人更容易绊倒摔伤。
骨折了,受伤的不仅仅是骨头
股骨愈合不了,人就得长期卧床,而长期卧床
又会诱发以下几个问题。
传统观念认为,老年人年纪大了,尽量不做手
术,最好保守治疗。但是,对于髋部骨折的老
年人来说,并非如此。如果采取保守治疗,老
年人需要长期卧床,不仅要面对众多要命的并
发症,还要承担断骨可能无法愈合的风险。专
家建议,老年人能手术的,千万别保守治疗。
骨科医生说,对于髋部骨折的患者,通过人工
关节置换的方法,可以让他站起来,避免长期
卧床带来的风险。随着手术方法和麻醉技术的
提高,年龄已经不是骨科手术的绝对禁忌征。
髋部的骨头又叫股骨,分为股骨头、转子间和
股骨颈,是人体最粗壮的骨头,主要支撑人体
上半身的重量及提供下肢的活动度,我们平时
跑跑跳跳全靠它。
中青年时,人的骨骼强壮坚硬,髋关节周围有
强有力的肌肉作保护,这个地方不容易骨折,
除非是遭受十分巨大的外部暴力。但是,人一
旦上了年纪,骨头就不那么坚硬了,经不起一
点风吹草动,很容易出现“人生最后一次骨
折”。
●长期卧床,易得要命的肺炎
在老年人长期卧床导致的并发症中,最要命的
是肺炎。
我们每一次呼吸时,肺部气体不能全部交换,
有相当一部分会残留在肺里。我们走路、跑步
时,随着耗氧量的增加和姿势的不断变化,肺
部的残留气体就会排出来,分泌物也会往外
排。如此一来,肺内气体不停更新,人也就不
容易发生肺部感染。然而,长期卧床时,人的
活动量大幅度下降,身体姿势相对固定,肺内
残余的气体很难及时有效更新,痰液等组织分
泌物也会排不出来,再加上老年人抵抗力下
降,时间一长,就容易造成顽固、持续的肺部
感染。
更严重的是,卧床的老年人一旦发生肺部感
染,治疗效果往往比较差。很多因骨折长期卧
床的老年人,最后不是死于骨折,而是死于肺
部感染。
●静脉血栓,分分钟要人命
卧床的老年人还易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心脏相
当于水泵,它把血液送达全身各处。当血液从
动脉到达静脉时,心脏的推力十分有限。离心
脏较远的腿部、足部的静脉血,想要循环,得
靠步行、跑步等动作,通过肌肉的收缩,将血
液挤压上去。如果老年人长期卧床,下肢静脉
就失去了小腿肌肉的挤压,导致静脉血流减缓
甚至停滞,很容易形成血栓。血栓一旦脱落,
就会顺着血管“乱窜”,可能堵塞肺等重要器
官,分分钟就会要人命。
●褥疮、泌尿系统感染也很可怕
老年人长期卧床,背部皮肤受到挤压,容易缺
血,褥疮会随之而来。长期卧床还会导致小便
在泌尿系统潴留,引发尿路感染。无论是褥疮
还是尿路感染,严重时都可能要命。
●骨质会更加疏松
老年人卧床一周丢失的骨量,相当于平常一年
的丢失量。当骨质疏松达到一定程度时,即使
不下床走路,一个简单的翻身动作,或者咳嗽
几声,就会导致骨折。
老人跌倒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1.年龄:功能减退
研究显示,老年人的年龄越大,跌倒风
险越高。衰老通常伴随着骨骼肌肉系
统、心肺系统、视觉、听觉、本体感
觉、协调、认知等功能的减退,导致一
些常见的年龄相关性的疾病,比如关节
炎、心血管疾病、视力下降等疾病,这
些功能减退和疾病通常都是导致跌倒的
原因。85岁以上老年人的跌倒发生率为
65-74岁老年人的四倍。
2.性别:女性发生率高
一项国内的研究显示,女性跌倒发生率为20.1%,男为14.9%,女性跌倒发生率高于男性。
3.步态:协调能力下降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反应能力、肢体协调能力、肌肉力量、步行时的步长和抬脚的高度都有所下降,这些使他们在面对复杂路面或快要跌倒时肢体反应不及时,导致跌倒的风险增加。另外,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步态异常,比如偏瘫、帕金森等,也可增加跌倒风险。
4.视力:辨别能力减弱
有些老年人除了视力下降,对距离和空间的辨别能力也减弱了,导致视觉输入信息的减少,对于过道上的障碍物分辨不清,再加上平衡的控制和躲避障碍的能力下降,从而导致了跌倒的发生。
5.认知:运动和感觉功能减退
运动和感觉系统的正常运作,需要的认知功能包括运动的计划、解决问题、注意力的分配和面对环境变化时的反应能力等。老年人的认知能力下降,导致了运动和感觉功能的减退,最终导致跌倒的发生。
6.药物
研究显示,抗精神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心血管药物,抗癫痫药等会增加跌倒风险。
7.环境:照明、障碍物
环境安排是否合理对跌倒的影响非常大,过暗的光线,通行路上的障碍物都会增加跌倒风险,而如果又同时伴有老年人视力问题,跌倒风险会更高。日常用品易于取放,过道的充足照明是跌倒的保护因素。
除了家庭环境,鞋也是很重要的。拖鞋和跟高于2.5cm的鞋都会增加跌倒风险。
跌倒时有个“正确”姿势
万一跌倒,记住两个推荐动作:1.拉扶住身边
的固定物;2.用手撑地,这是降低伤害的有效
方法。
跌倒方式 | 臀部着地 | 用手撑地 |
受伤部位 | 髋部骨折、腰椎压缩性骨折 | 手臂骨折 |
造成后果 | 需长期卧床,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 无需卧床,康复训练也容易做 |
用手撑地往往损伤的是腕关节,顶多导致尺骨
远端或桡骨远端骨折,造成的伤害以及治疗护
理的难度要小得多,基本不会发生致命并发症。
跌倒后怎样扶起来?
老人摔倒后,总的原则是:不要贸然起身,先
评估受伤情况,只有在没受伤的情况下、感到
自己有足够力量时,才应考虑站起来。
如果家人发现老人摔伤,尽量别挪动,以免加
重伤势;拨打120后,尽可能给老人提供温
暖、舒适的环境,等待急救人员到来。具体操
作:
首先评估受伤情况
保持镇静,几分钟内不要有任何动作,避免造
成更多伤害。判断自己是否受伤,可缓慢移动
手脚、手臂和腿,感受是否疼痛,活动是否受
限。
如果没有受伤:缓慢爬起
从头部开始转动,自上而下,觉得累就休息一
会,直到转为爬行姿势(图1);
手部缓慢发力,用膝盖撑地,爬向一个坚固的
椅子或家具(图2);
不要着急,感觉累就休息一下;把手放在椅子
上,一次一只手(图3);
用椅子支撑自己,小腿抬起垂直于地面,脚平
放在地上,另一条腿保持跪姿(图4);
双臂和双腿发力,慢慢起身站立,转身(图
5);
坐在椅子上,在做其他事之前,先坐下来喘几
分钟气(图6)。
苏和医学提醒,摔倒后整个起身自救的过程,
就像出生后从卧到翻身、爬行、坐起、站立的
过程,似生命的初始,只是整个过程要慢一
点。
如果受伤了:冷静求助
保持冷静,休息片刻,找出身体受伤部位;使
用紧急医疗警报设备,或给120或家人打电话
求助。
如果附近有枕头,把它放在头下,如果附近有
毯子或衣服,在等待帮助时用它们保暖。
如果附近没有医疗警报设备或电话,就大声呼
救,如果不能大喊大叫,就抓住附近的东西,
敲打地板或附近家具,以产生声响引起注意。
4点预防跌倒
1.改造环境
老年人跌倒大多发生在室内。室内作为老年人活动的主要场所,室内环境的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通过以下4点降低跌倒风险:
①过道充足照明,清除过道中的障碍物,移走不稳定的家具,将常用物品放在易于取放的位置等都是改善室内环境的要点;
②厕所作为跌倒的高发地,可以安装扶手,放置大面积的防滑垫(小的防滑垫容易绊倒)来降低跌倒的风险,如果老人的平衡功能不好,建议洗澡的时候使用淋浴椅或浴缸,而避免站立淋浴;
③家里还可以安装报警或呼救装置,以便老人发生跌倒时,家人可以及时发现;
④穿鞋方面,建议老人避免穿不跟脚的拖鞋,以防跌倒。
2.营养膳食
营养的缺失会导致肌肉力量减弱,同时年龄增长带来的骨质疏松,会使跌倒的风险和后果增加,建议平衡营养膳食的同时,注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
3.适量运动
跌倒听上去是个小意外,但是对于老年人来说就可能意味着骨折、活动受限,最终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适量的运动锻炼不仅改善心肺功能,还可以增加肌肉力量,从而避免跌倒的发生。
锻炼的量要适宜,过少的运动无法起到保护的作用,而过量的运动反而会造成疲劳,起到相反的作用。推荐的运动包括太极拳,走路等锻炼方式,如果老人感觉走路都很疲劳,可以使用拐杖,助行器等辅助器具。
4.用药后需观察
如果老年人正在服用会增加跌倒风险的药物,建议留意在日常生活中感到眩晕,困倦的时候,注意休息。如果眩晕发生频繁,可以到医院询问是否可以调整药物。
药物反作用,这10种服药方法全错
袁老跌倒后是如何用药的,这些我们不得而
知。但苏和医学想提醒所有人的是,药物千万
不要乱用、滥用,否则后果很严重。
吃药不看说明书,都是耍流氓
说到吃药,我们打开包装盒后,首先要做的就
是查看药品说明书,特别是药品的用法、用量
和用药时间。
用药时间上,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➀ 一天三次服药
很多人习惯把一天的药量全部集中在白天吃,
结果导致白天血药浓度高,夜晚血药浓度低,
不仅药品的疗效受影响,还对健康不利。
正确的做法是怎样的呢?
其实,在之前的内容中我们和大家分享过:尽
量把一天平均分为3段,每8小时服药一次
。特别是在服用抗生素类药品时尤其注意,一定
要保证血药浓度稳定。
➁ 餐前、餐中、餐后服药
餐前:吃饭前半小时;
餐中:进食少许或餐前/餐后片刻;
餐后:餐后15-30分钟。
一般降糖类药物经常选在餐中服用;因为食物
可以缓解药物对胃部的刺激,所以对胃部刺激
较大的药物多选在餐后服用。
➂ 空腹服药
空腹服药的时间,通常包括清晨早餐前或餐后
2小时、午晚餐前1小时。
服用此类药物期间,要注意餐间少吃零食。以
小编个人的理解,如果一整天都不停地吃吃
吃,“空腹状态”本身就成了伪命题嘛。
➃ 必要时服药
这类药物,多为疼痛或发热时吃的药。肠胃
痛、发高烧都不吃药的话,莫非要靠意念战胜
它?
➄ 即刻服药
心脏病发作的紧急关头,当然要以最快的速度
把药吃下去。同理,类似的疾病发作时,都需
要马上服药。
吃药还想葛优躺,咳嗽溃疡伤食道
在家的状态,
不是躺在床上,就是走在躺倒的路上
吃药的时候,咱就站起来活动活动。躺着吃
药,药片很容易粘在食道上,可能引起咳嗽或
食道溃疡等其它食道伤害。
坐着或站立吃药都是可取的,吃完了大家可以
静坐5-10分钟,45°仰望天空发发呆啊、回味
每种药独特的味道啊,怎么文艺都随你。
“干吃,不加水”,对食道刺激大
不知为什么,一到吃药总会发生手边没水的情
况,很多人索性直接把药片干吞下去。
比起躺着吃药,干吞药物因为缺少液体的滋
润,对食道造成的损伤更大,甚至可能埋下罹
患食道癌的隐患。
正确的方法是用白开水送服:吃药前喝一口
水,吃药后再喝100毫升水,既能充分保护和
润滑食道,也能帮助药物在胃中分解,促进吸
收。
药片掰开吃,口感药效大打折扣
小编小时候干过把感冒胶囊打开吃里面药粉的
挫事。嗯,之后的事我就不记得了,毕竟也不
是什么甜蜜的童年回忆…
真不是所有药都能掰开吃,比如各种肠溶胶
囊、缓控缓释制剂等。
以大家熟悉的阿司匹林为例,药片外部有一层
保护药物的肠溶衣,可以帮助药物使之到达肠
道后再发挥药效。一旦掰开或者嚼碎,肠溶衣
被破坏,过早分解的药物会对胃部造成刺激。
大家一定见过那种中间有一条刻痕的药片,药
片中间的刻痕设计,正是为了控制药量,表示
可以掰开只吃半片。
但要记得,掰开服用的药物也不可以嚼碎哦!
不是干吞就是饮料送服
大家是有多嫌弃白水
用饮料作为药物的送服液体是非常不可取的,
饮料中的成分极易与药品发生相互作用,不仅
影响药效发挥,还可能发生不良反应。
◆茶水:贫血人群常吃的琥珀酸亚铁用茶水送
服,茶中的单宁酸会与铁结合,会减弱疗效;
◆酸性饮料:阿司匹林、黄连素等带包衣的抗
生素都是酸性药物,用酸性饮料送服,会加速
饮料,会发生酸碱中和,导致药
效消失;酸性饮料还会减慢磺胺类药物的溶
解,可能会造成尿路结石。
止咳糖浆等瓶装液体药物,直接对嘴喝会造成
剩余药品的污染和变质,同时很难准确把握药
量。
服用瓶装药物,应该用随附的量杯按刻度服
药;没有量杯的,可以根据说明书,用家里的
小勺等取药。
多药同服禁忌多,咨询医生掌握3步
药药切克闹,片剂合剂来一套
尤其是家中老人,可能面临同时服用多种药物
的状况。稍不注意,很难避免发生药物相互作
用以及由此带来的危害。
(点击可查看大图)
3个步骤,避免多药同服引发用药风险:
1.告知医生自己长期服用的药物有哪些,以帮
助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药物;
2.遇到用药疑惑,向医生或药师咨询后再服
药;
3.切记不可自行随意换药停药。
服药喝太多水,不一定是好事
生病要不要多喝水也分情况,服用某些药物时
并不适合喝水太多。
◆一些治疗胃病的药物含有硫糖铝、铋剂等胃
黏膜保护剂,服药后都应少喝水。
◆服用止咳糖浆、甘草合剂等止咳类药物,不
宜喝水太多。
特别是止咳糖浆,药物需要覆盖在发炎的咽部
黏膜形成保护膜,以阻断刺激缓解咳嗽,建议
喝糖浆后5分钟内不要喝水,尤其不应该喝热
水,避免把咽部药物的有效成分冲掉(小编习
惯喝完糖浆就猛灌一口水,感觉自己这么多年
的药都白吃了/(ㄒoㄒ)/~~)。
◆另外一些药物则不能喝水送服,如治疗心血
管疾病的硝酸甘油、消心痛、速效救心丸等。
心绞痛突然发作时,应将药物放在舌头底下含
服,通过舌下静脉直接吸收药物,达到快速起
效的目的。
服药后立马运动,药物吸收受影响
服药后,药物由胃肠溶解吸收发挥作用需要
30-60分钟。如果服药后马上运动,血液会流
向身体四肢,当然就没有足够的血液来帮助分
解药物啦。
因此,为了保证药效的充分发挥,吃药后一小
时内应该避免剧烈运动。
奈何管不住贪恋美味的嘴
◆服用有些头孢类抗生素期间及其后一周内不
要饮酒。两者发生相互作用会引起头痛、恶
心、心悸、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严重的还会
导致呼吸抑制、心肌梗死、休克、急性心力衰
竭等危险状况。
◆服用降压药时别喝西柚汁,西柚汁会影响药
物的降压效果。
◆服用阿司匹林期间,喝酒会加重发热和全身
疼痛的症状,还容易引起肝损伤;而果汁会进
一步加剧药物对胃黏膜的刺激,引起胃出血的
状况。
服药前,心里有疑问可以向药师咨询用药禁
忌;如果在服药过程中发生不适,立马询问医
生;吃药期间一定要管住嘴巴,保持合理膳
食。
最后,让我们向袁老致敬:感谢您,一路走
好!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您!